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读趣网 > 历史军事 > 故宋帆影 > 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袭 戴曾伯生死未卜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袭 戴曾伯生死未卜

赵孟传、谢昌元、周进三人,是一条麻绳上拴着的三只蚂蚱。临阵脱逃也是一起,坑害友军也是一起,陷害忠良、卖国投敌当然也是一起。一直以来同进同退,堪称最佳组合。自勤王之役起,三人毫发无损,却得名得利,混的风生水起。就如食腐的苍蝇蛆虫,趴在大宋的尸体上汲取最后的营养来肥壮自己。眼看大宋将要油尽灯枯,就吃干抹尽,临了还要把大宋遗产卖个好价钱。

但是,这买卖好像不太顺利,刚联络好买家,还没来得及交货呢,就被掀翻了桌子。三只小蚂蚱还被弄死了一只。

事情搞砸了!

原来的剧本不该是这样的,按照赵孟传的计划,是要把戴曾伯等人诱进大堂,然后摔杯为号,四面伏兵尽出,拦住后路、关门打狗,趁着他们不备,一网打尽。城中两三千四明兵群龙无首,肯定翻不出什么浪来,只需稳住半天一天的,驻扎于慈溪车厩的大批元军就会按照事先的约定兵临城下,届时自然就大局可定了。

设想的是很好,但中途出了不少纰漏,加上茶盏也不小心摔的早了,伏击者反而让被伏击者打了个措手不及。原先从几千喽啰兵中精挑细选,饵以重利,拼凑起的二三百敢死的刀斧手,对付区区十几名四明将校,本是十拿九稳的事。但是这些秀才们也实在太猛了,个个如狼似虎,杀人如杀鸡,一个顶十个,哪里还有读书人的斯文气啊!?感情在书院里学的不是四书五经,而是砍人的技术吗?

好在人多,事先都花了大价钱,几十条人命搭上去才终于罩住了场面。这真让赵孟传措手不及,又懊恼不已。不过代价大点也就罢了,只要能一次『性』把四明军中的十几个主要将校一锅端了,其他的事情都不是问题。

问题是这锅没端成。

戴曾伯跑了。

几百刀斧手的组织程度很不足,如小混混街头打群架,只知『乱』糟糟的一拥而上,如何包围、如何追击都没有章法。本来是安排周进居中指挥调度的,但他却第一个就死了,使得伏兵们更加『乱』套。而另两个领头人赵孟传和谢昌元则自己先吓得躲了起来,谈不上任何指挥。四明兵但凡有五十个人,列起阵势,这些喽啰就没办法突破,如若再配上基本的制式兵器,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其二三百人的伏兵逆势杀败。而实际的情况尽管只是十几个没带兵器的将校,还是让这么多的伏兵吃尽了苦头,很艰难的将他们一个个围攻杀死,最终却还脱漏了一个。

说到底十几个将校中只要跑出去一个,往四明军大营中振臂一呼,赵孟传这伙人就要吃不了兜着走,除了趁早跑路没别的选择。更何况,跑的还是威信最高的四明军二把手,戴曾伯。

戴曾伯从后衙内宅的院墙上跳下,朝着城南几里外的大营拔足狂奔,身后三位弟兄拿命替他掩护,敌人一时也没有追上来。不过巷口却有两名敌兵看守,立时反应过来阻截,戴曾伯持的是敌人手上夺来的一柄三尺长的手刀,还算趁手。对面来敌用的是相同的兵器,并排举刀杀来。

戴曾伯双手紧握刀柄,快步奔出,先抡开一个大弧形,劈砍下去。这一招用势很猛却容易躲,并不伤人,只将其中一人『逼』退两步。此时另一名敌人也抽空砍来,而戴曾伯的刀尖朝着下方,就当该敌劈过来的一瞬间把刀挑起,用力挑开其刀尖,顺势猛的劈下一刀,从脖颈往下,几乎将此敌劈成两半。

先前『逼』退之敌尚未来得及配合,战友已经倒下,才『逼』近两步,戴曾伯已步法旋转,拦腰斜削过来,等此人横刀格挡时,劈削又转为刺,愕然见刀尖已直入胸膛。

戴曾伯并非从小习武之人,手上的本事不过这一两年功夫刻苦锻炼,严格按『操』典打磨出来的,他的刀法动作简捷精炼,大劈大砍,迅猛剽悍,具有明显的军中实战特『色』,虽不花哨,却很有效,简单的几招就将对面二人杀死。

此时身后喊杀声再起,已有人跳出院墙尾追过来了。戴曾伯不敢稍停,继续往前奔。不料沿街二楼房顶也有敌兵了望。该说赵孟传的预谋也不可谓不周密。

才奔出巷口几步,戴曾伯身形忽然一滞,一支利箭忽然从右后胁下透入,几乎刺穿。这一箭就是巷子一侧房顶的望哨出的手,因为没穿甲胄,血肉之躯丝毫无法抵御箭矢,戴曾伯忍着剧痛和箭伤引起的脱力,弓腰挨着墙角踉跄奔出。

已经跑到了城西南府学附近,离明州兵驻地不过两条街的距离,甚至大声喊一嗓子都能听到。戴曾伯却越来越跑不动了,箭伤裂口,血流如注,别说奔跑,就是站着不动,也支持不了多久。与此同时,追兵却越来越近,呼喊的声音清晰可闻。

戴曾伯扶墙又跑数步,因失血无力,几乎虚脱,呼吸急促粗如破风箱一般。正当绝望,却看到不远处有一虚掩的小宅院,认得是庆元府府学教授魏良辰的家里,心中顿时又升起一点希望,拼尽全力紧赶几步,一头就撞进门去了。

院中有人,正是府学的魏良辰,本来在篱笆架下悠然读书,突然摔进来一个不速之客,显然是吓了一跳。不过毕竟读书人有素养,好心过来扶起,看到来人,又吃了一大惊。

“帅初,怎么是你?身上怎么回事?”

魏良辰与庆元名士袁镛当然熟稔,因此跟袁镛的大弟子戴曾伯也不陌生。大白天的忽见他身受重伤扑进自己家门,怎么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
“去……城南大营,调兵……越多越好……快……”戴曾伯虚弱不堪,强撑着说话,又从怀中扯出一块玉佩,上头有个“戴”字,是他不离身之物,用力塞给魏良辰,便人事不知了。

“快追,休让他跑了!”不远处喧哗阵阵,听到追兵的声音,魏良辰已是明白了八九分。

忙唤过在一旁玩耍的七岁小儿子,对他道:“小元,拿着这个东西,去城隍庙那边的大校场,找那些拿刀剑的叔叔。叫人来,越多越好,明白了吗!?”

“明白了,爹爹!”

“跑快点!”

小男孩甚是机灵,听了父亲的话就从后门出去,直往城南跑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