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与此同时,龙国科技部正召开紧急会议。

肖剑平与几位高层意见相左,争论激烈。

\"严格来讲,我们的实验已达到预期。\" 常继宇副部长提出,\"起初的目标仅是实现一箭多星。\"

\"目前的实验结果,能在月球轨道附近部署卫星群,已超出我们的期望。\"

\"我认为,无需再继续实验,应尽快将现有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。\"

其他副部长纷纷附议,赞同常继宇的观点。

\"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我们不能急于求成。\"

\"在如此高的轨道布置卫星群,风险太大。\"

\"没错,我们的初衷是打破国外对卫星技术的垄断,如今超越他们,已是巨大的成功。\"

\"我们理解张总工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,但他还年轻,有的是时间。\"

肖剑平待大家发表完看法,才默默摊开一叠报告,置于桌面。

秘书将文件分发给各位,每人一份。

看过报告后,众人面色骤变,沉默不语。

\"这是张青最新的实验报告。\" 肖剑平开口,\"他构想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航天器。\"

\"旧式航天器用于实际操作,新型航天器无法在其基础上改进。\"

\"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短期内大量采用旧式航天器,一旦张青的新设计成功,将造成巨大的财政浪费。\"

闻言,所有高层都陷入沉思。

要知道,每次火箭发射成本约十亿元。

而搭载多星的超高速航天器,耗费更是高达数十亿乃至百亿,还不包括发射基地等相关费用。

若刚启动大规模应用,张青就推出新成果,那损失将以万亿计,许多国家的Gdp都不及此数。

即便华夏底蕴深厚,也无法承受如此挥霍。

问题是,张青何时能完成实验并拿出成果呢?

通常情况下,航天设备的升级周期大约需历时五年。

假设五年内,张青无法交付成果,那么华夏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将显着落后于其他国家。

要知道,太空中卫星的承载量是有限的,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卫星碰撞事件。

一旦外国卫星占据大部分空间,华夏将面临极为不利的处境。

肖剑平紧锁眉头,提议:“张青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在远离地球的行星轨道部署卫星。”

“甚至可能一次性将大型空间站送入轨道。”

“一旦成功,高级轨道将被华夏独占。”

此言一出,科技部的领导们无不心动。

然而,他们同样承受不起实验失败的代价。

许多人纷纷点燃久违的香烟,会议室瞬间烟雾缭绕。

片刻后,常继宇抬起头说:“我看这样,实验可以继续,所需的资金和人力,我们会无条件提供。”

“即使倾尽所有,也要全力支持张青的实验,就算失败,也能积累经验。”

“但时间不容拖延,五个月内必须得出结果。”

肖剑平无奈地叹了口气,眼下只能采纳常继宇的计划。

“我们不能把所有赌注都押在张青一人身上。”副部长秦尚坤也提出建议。

“项目组还有许多专家,我们要集思广益。”

“同时,公开项目内容,让全国其他团队参与,汲取更多智慧。”

“毕竟张青才二十岁,借鉴前人的经验,有助于他的进步。”

确实可行!这个想法非常可行!肖剑平连连点头。

毕竟,如果张青失败,龙国航天史将出现五个月的空缺。

人类终将跨越地球,未来的太空竞争中,五个月可能足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。

这无异于一场赌博,他们不愿承担成为千古罪人的风险,必须尽量降低不确定性。他立即致电李天耀,告知科技部的决策。

同时,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召集顶尖专家,公布张青的研究,寻求更多建议。

接到肖剑平电话后,李天耀迅速召集所有专家开会。

除了张青的实验团队,基地的顶级专家教授均出席了会议。

坐下后,李天耀开口道:“上级已批准,我们将以张总工程师为中心,继续实验。”

“但我们只有五个月的时间。”

“如果五个月内未能取得实验进展,项目将终止,以初次实验的结果作为最终成果。”

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,提出更多见解。”

听到这里,与会的所有专家都陷入了沉思。

过了一会儿,一位名叫徐武刚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举手发言。

\"并非要贬低各位的努力,但面对张青都无法攻克的挑战,我们又能提供何种见解呢?\" 这句话如实地反映出在场每个人心中的疑虑。

毕竟,张青初次实验的成就,已轻易超越了他们数年心血的凝聚。这些专家们心知肚明,他们的能力与张青相比,实属相形见绌。现在要他们提出建议,无疑是一筹莫展。

\"我们不应如此悲观,\"李天耀环视众人,鼓舞道,\"就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,每一个观点都可能增添一份力量。\"

\"张工指出,上次试验失败源于外太空环境的极度复杂,现有的航天器无法应对。\"

\"所以,让我们把已知的所有外太空现象梳理一遍,提交给张工参考。\"

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专家的一致赞同。他们随即热烈讨论,整理出厚厚一叠资料,委托李天耀转交给张青。

会议结束后,李天耀直奔张青的实验室。此刻已是凌晨两点,然而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。

张青、谷若琳等项目组成员,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