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读趣网 > 历史军事 > 秦王本纪 > 第29章 禅门下沙弥讨问 佛院中方丈解签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29章 禅门下沙弥讨问 佛院中方丈解签

却说,李峻夜至五行牢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威逼利诱之下,才成功策反柳依依。次日,令碧瑶将其送至万花楼,同初霁前往扶云寺,行至半山腰,发现扫径小沙弥,举止怪异。

李峻正要询问,初霁突然上前一步,指着小沙弥呵斥。

“你这小和尚,怎么一惊一乍的?如此无礼,知道这是谁么,这可是……”

李峻闻之,赶忙打断初霁,走到小沙弥面前,半蹲下来。

“告诉哥哥,你叫什么名字?”

“我……我叫清远。”

清远小和尚,显然是被初霁方才吓到了,说话支支吾吾。

“清远,不错,谁给你取的名字啊?”

“是……是广善师傅。”

“那哥哥问你,为什么方才摸你的头,清远显得那么害怕呢?”

见李峻并无恶意,清远放下心来。

“师傅说过,清远的头上有慧根,施主不能乱摸的,不然就不聪明了,不聪明师傅就不喜欢清远了,师傅不喜欢清远,其他师兄也就不喜欢清远了,到时候清远就只能回到先前的山上了。”

或许是年龄太小,不曾见过这等场面,清远竟偷偷抹起了眼泪。

“好好好,哥哥不摸你的头了,好不好,清远来这里多久了?家住在哪里啊?”

“家,清远没有家,这寺庙就是清远的家。”

清远抽了抽鼻子。

“清远没有父母,小的时候,是被花婆婆带大的,后来花婆婆生了一场重病,清远没钱请大夫,花婆婆没几天就走了。”

说着,清远又抹起了眼泪。

“花婆婆去世以后,清远就一个人在山里流浪,饿了就摘些野果子,渴了就喝山泉水,两年前,师傅路过,就将清远带到这寺庙了。”

倒是个苦命的孩子,无父无母,唯一的亲人花婆婆也染病去世了。

“初霁,拿些银两给小和尚。”

“是。”

言毕,初霁取了些碎银子递到清远面前。

“这……这清远可不能要。”

“是不是姐姐方才太凶了?”

“不……不是的,姐姐,师傅说过,清远只是个干杂活的,还不能收取,等到清远成佛之后,才能受到香火。”

初霁转头看向李峻,李峻看向清远。

“既如此,就算了吧,日后让广善方丈多照顾这个孩子吧。”

初霁随即将银两收了起来。

“哥哥认识清远的师傅么?”清远好奇地瞪大了眼睛。

李峻点了点头。

“那清远怎么没见过哥哥?”

“哥哥来的时候,清远还没来呢。”

“原来是这样啊,师傅可是个大善人,清远有衣服穿,每天也能吃饱饭,就是不长肉。”

言毕,清远嘿嘿嘿地笑了起来。

真是个奇怪的小和尚。

“哥哥问你,方才在想什么呢?扫地也不专心。”

“这个啊,方才清远在想句话,想来想去想不通,就失神了。”

“清远想的什么啊?”李峻似乎对这个小和尚很感兴趣。

“就是‘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’这句话清远不明白。”

“此句选自《管子·牧民》,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、丰衣足食,才能顾及礼仪、重视荣誉和耻辱。”

“是的,师傅也是这么说的,哥哥真有学问。”

“清远有什么不懂的么?”

“清远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丰衣足食,才能知道礼节、重视荣辱呢?”

“如果百姓吃不饱、穿不暖,又如何知道礼节、重视荣辱呢?”李峻反问道。

“师傅也是这么说的,清远还是不懂,清远虽然年纪小,也算小百姓,当时在山里的时候,清远就是知礼节的孩子,花婆婆说过,男子汉大丈夫,无论何时都要知道礼义廉耻。”

“那清远为什么要来这寺庙呢?”初霁突然插了一句。

“当时清远也不肯,花婆婆说过,不能受嗟来之食,后来师傅说在寺中做些杂活,不能算嗟来之食,只能算自力更生。”

李峻闻之,似乎对这个小和尚更加好奇。

“这世上好多事,就像双刃剑一般,没有绝对的善与恶。有的人富甲一方却信口雌黄,有的人虽衣着单薄却心系天下。”

“哥哥的学问好深啊,这样一来,清远就更不懂了。”

李峻闻之一笑,“清远年纪太小了,长大些就懂了。”

“师傅也是这么说的,大人的世界好复杂。”清远摸了摸头。

“好了,哥哥不陪你了,还要去山上拜访广善师傅呢。”

“好的,哥哥,清远也要继续扫地了,扫不完,就没有午饭吃了。”

“清远小和尚再见。”初霁道。

“哥哥、姐姐再见。”

清远拿起扫把,一会扫地,一会停下,好像在想着方才的事情。

李峻没有在此处过多停留,径往山上走去。

这上山的路,比方才还难走,好在这山间景色秀丽,倒也不觉得乏味。

又过了一个时辰,两人才到达山顶。

果然是高处不胜寒,才登上山顶,便觉得冷风阵阵,初霁见状,赶忙为李峻披上外衣。

这山顶,果然恢宏,座座佛院,叠叠廊房。两路青松,一林翠竹。天边白鹤送祥云,眼前黄鹂鸣古寺。晴日照紫烟,清风拂山岗。真是寂静无尘,蓬莱佛心。

这山顶的香客稀少,远不如山腰那般人多,想必定是在半路就还了愿,并未徒步至顶。李峻又走了数十步,一座禅院映入眼帘。

这禅院甚是气派,快赶上了王府的门面,想必李庚的香火钱并未包括扩建院门,不然也不会如此恢宏。

巨大的院门上有幅牌匾,上面有着鎏金“扶云寺”三个大字,两边一副对联,曰“檀香殿里礼佛忘俗尘,松涛林中禅客悟天机”。

李峻走入院中,迎面走来一位僧人,这僧人行至李峻身前,点了点头,双手合十,放在胸前。

“阿弥陀佛,施主可是姓李?”

李峻闻之,不禁诧异,难道这扶云寺的方丈知道自己要来,还是李庚提前通晓。

“是。”

“既如此,方丈等候多时,施主随小僧前来。”

李峻正要上前,这僧人却拦住了身后的初霁。

“方丈只说见李施主一人,这位女施主还请留步。”

“不让本姑娘进去,那……”

李峻拦住初霁。

“小师傅,这姑娘一同前来,可有地方歇脚?”

“向东五十步,东厢房自有女施主歇脚之处,还望女施主亲自去往,小僧有要事不能同行,勿以为怪,善哉善哉!”

“初霁,你先去东厢房歇脚,有事再唤你。”

初霁虽不情愿,却不得不向东走去,毕竟这扶云寺可是秦王殿下护着的,可不敢乱撒野,谁知道这小和尚会不会私下汇报。

见初霁走远,这僧人,又躬了躬身子。

“阿弥陀佛,李施主,这边请。”

言毕,这僧人前头引路,李峻紧随其后。

两人走了一盏茶的工夫,行到一处偏院,这僧人停下脚步。

“阿弥陀佛,方丈正在房内等候,李施主亲自前往,小僧告退。”

李峻冲着这僧人点了点头,随即踏入院门。

李峻走入院中,才发现这偏院不似正殿恢宏大气,虽布置简单,但也算典雅。

“来者何人?报上名来!”

李峻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声,吓了一跳,循声看向此人。

只见此人身长八尺,穿着黑色斗篷,背上背着双剑,面容倒也清秀,不过脸上有条约一寸的伤疤,此人并未剃度,想必是带发修行。

李峻冲着那人拱了拱手。

“小生姓李,先前一僧人引路至此,言广善方丈在此等候。”

李峻回复得极具礼节,面前这人身负双剑,虽处于佛门重地,但难掩藏方才透露的杀气。

“原来是李施主,日出之时方丈言会有位姓李的施主前来,小人一时忘记了,李施主快请。”

李峻闻之,暗忖:这人真是奇怪,虽是带发修行,毕竟是个出家人,不称呼自己小僧、贫僧,倒称呼小人,自己只是报出姓氏,这人竟如此谦卑。事出反常!

思毕,李峻并未跟上那人,只是远远跟着。

行了片刻,那人突然停下脚步。

“李施主请,方丈在此等候,小人告退。”

李峻才行了两步,突然问了句。
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那人听后,转过身来。

“回李施主,小人法号普源。”

“出家之前呢?”

“柳清。”

那人只回复了两个字,并未多说,说这两个字的时候,明显眼神犹豫一下,似乎不愿提及过往。

李峻闻之,点了点头,自己不曾听闻这人名号,为何长相如此熟悉,当真是记错了?

见李峻愣在原地,那人开口道:“李施主可有其他事?”

李峻摇了摇头。

“李施主请,小人告退。”

见那人走远,李峻回过神来,待会定要问问广善方丈。

“吱。”

一阵房门推动,李峻回过头来,原是一僧人打开禅门。

这僧人约有六旬,眉发尽白,面容慈祥。穿着褐色常衣,外面披着红色袈裟,脖上挂着一百零八颗佛珠,脚上穿着黄色僧鞋。

“阿弥陀佛,李施主请,老衲已恭候多时。”

这就是广善方丈?虽年事已高,声音却是沉稳。李峻只觉惊奇,那方丈如何知晓自己,真的是掐指算出来的?

“老师傅认识小生?”

广善方丈点了点头。

“十多年前有缘一见。”

十多年前见过,难道自己一直没有变化?虽然心中疑惑,却还是走入房中。

“李施主请坐。”

“多谢老师傅。”

这时,先前那人提壶茶来,倒了两杯,又将茶壶放置桌上,冲着广善方丈和李峻点了点头,随即转身离开。

“施主请。”

“老师傅请。”

李峻端起茶杯,喝了一口,细细品味,这佛门中的茶透着一股檀香,喝起来提神醒脑。

“这是什么茶?”

“无名茶。”

“无名?”李峻疑问道。

广善方丈点了点头。

“那年院中无故长出一棵茶树,老衲平生未曾见过,这茶树四季常青,偶然一阵清风吹落茶叶,老衲便遣茶师制成茶叶,不曾想却透出檀香,想必自是受佛门熏陶,善哉善哉!造化造化!”

言毕,广善方丈指了指院子西南角,李峻放眼望去,果见一棵茶树,高约三尺,枝繁叶茂、郁郁葱葱,李峻想了半天亦叫不出名字。

“李施主既是博学之人,又与这茶树有缘,不妨起个名字吧。”

“小生不敢,只怕亵渎了这茶树。”

广善方丈闻之,笑道:“这世间万物,皆是有名有姓,李施主既赐它姓名,便是它的造化,又何谈亵渎一说?”

李峻闻之,思忖片刻。

“既然这茶树四季常青,又透着檀香,不如叫做‘青檀’吧?老师傅意下如何?”

“李施主果然才学之人,这茶树也算有了姓名,善哉善哉!”

言毕,广善方丈挥了挥衣袖,一阵清风袭来,吹向茶树,那茶树枝叶随风倾斜,似鞠躬一般。

“阿弥陀佛,李施主且看,那茶树在感恩。”

李峻闻之,只得一阵讪笑,这广善方丈不仅内功深厚,还如此诙谐。

“老师傅是如何识得小生,毕竟十余年之久,相貌变化甚大。”

广善方丈并未作答,只是站了起来,叹了口气,半晌才开口。

“李施主眉宇之间,与仙逝的令堂有几分相似,老衲同令堂有缘,故一眼认出。”

广善方丈又叹了口气。

“令堂当年乐于施善,积了不少善德,红颜薄命,罪过罪过!”

言毕,广善方丈低着头,转动念珠,似在祈祷什么。

半晌,广善方丈睁开双眼。

“阿弥陀佛,善哉善哉!”

广善方丈看向李峻。

“李施主幼时曾来过一次,不知是否记得。”

李峻闻之,点了点头。

“那年李施主四岁,同令堂前来,令堂非要给李施主看看骨相。”

“时间久远,幼时之事,记不大清楚了。”

“老衲第一眼见到李施主,便察觉骨骼清奇,掐指一算,日后定像令尊一般,驰骋沙场、掌管秦地。因此,李施主一来,老衲便察觉,李施主是当年之人。”

李峻闻之,甚感诧异,忙摸了摸自己的胳膊。

广善方丈笑道:“李施主不必如此,老衲是不会看走眼的。”

“不知老师傅,唤小生前来,有何要事?”

“那年老衲看李施主骨骼清奇,遍访十余年,方才寻到一本功法,前后修改三次,前几日才完善此书,正适合李施主的骨骼。”

“功法?”

广善方丈点了点头,转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本书,递给李峻,李峻接过书籍,上面写着《佛骨同契》。

李峻打开书籍,发现书页崭新,墨迹浓厚,确是前几日才完本,看了几页,李峻抬起头。

“老师傅,这是本内功心法?”

广善方丈点了点头。

“这内功心法该如何修炼?”

“阿弥陀佛,天机不可泄露,机缘巧合,李施主自会知晓。”

李峻闻之结舌,这广善方丈给了本内功,却不讲如何修炼,真是奇怪,看老师傅神态,倒不是在说谎,日后再论吧。

李峻将《佛骨同契》放在怀里。

“多谢老师傅,不知老师傅可有需要小生效劳的?”

广善方丈摇了摇头。

“李施主无须如此,你我有缘,该当如此,阿弥陀佛。”

李峻只好作罢。

“听闻许多香客不远万里前来此处,找老师傅前来算卦?”

广善方丈点了点头。

“小生过几日要出趟远门,面见一人,不知成功与否,不知老师傅可愿为小生卜上一卦?”

“这有何难?”

随即,广善方丈出了房门,向东走去。

未几,广善方丈回到房中,手中拿着签筒。

“李施主,抽支签吧。”

“好。”

李峻没有犹豫,伸手抽了一支,“上上签”。

“还请老师傅解签。”

广善方丈接过竹签,端详了半天,掐指一算。

“阿弥陀佛,所谓枯木逢春发新枝,花香叶茂蝶来栖。桃源之地难在觅,一叶孤舟津中迷。”

李峻闻之,不知其意。

“劳烦老师傅明言。”

“相传东汉末年,有位有缘人,名唤武陵,工、商、仕、农皆不如意,有一日泛着小舟,误打误撞,进了一片世外桃源,住了几日世外桃源,恍如隔世,出来后,从此否极泰来,快活无忧。求得此签者,求事成事,寻人得人。”

李峻闻之,心中大喜。

“多谢老师傅解惑。”

“阿弥陀佛,善哉善哉,这都是李施主的造化,无须谢过。”

言毕,便将签筒放置桌上。

李峻出于好奇,又抽了一支,“上上签”,接着李峻又连抽两支,结果都是“上上签”。李峻索性将竹签全部倒了出来,逐一看去,全是“上上签”。

“老师傅,这是何意?”

广善方丈没想到,李峻竟会检查竹签,依然从容不迫。

“李施主这是大吉之兆,老衲平生未曾遇见。”

李峻觉得广善方丈在撒谎。

“真如老师傅所言?”

“阿弥陀佛,出家人不打诳语。”

李峻闻之作罢。

“老师傅,那院中带发修行者何人?并不像俗家弟子。”

广善方丈叹了口气。

“那人名唤柳清,表字士廉,出家前是名流浪剑客,背上两把剑名唤‘阴阳双剑’,后来跟随老衲回到寺中,做了个俗家弟子,带发修行,因老衲与那剑客同姓,便赐法名普源。”

广善方丈叹了口气。

“阿弥陀佛,说起来,那普源也是个苦命之人。”

李峻闻之,来了兴趣,赶忙请广善方丈坐下,又倒了杯茶。

“小生看剑客并不简单,老师傅不妨多讲讲。”

广善方丈,端起茶杯喝了一口。

“阿弥陀佛,这件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……”

正是:

扶云寺上遇沙弥,身世凄楚惹人惜。

行此处者多卜卦,佛院方丈解签谜。

欲知这广善方丈说出甚么话来,且看下文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