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笙宝和韩野手牵着手把六禾村都逛了一遍,吃了一肚子的好吃的,收了一怀的红封。

连带着跟在他们后头的大平小安五郎都吃了不少好吃的。

五郎也得了不少家的喜钱,钱不多,给的人家也就一文两文的样子,五郎还是高兴坏了。

韩野牵着笙宝,低声在她耳边问:“笙宝,去我家玩儿?”

笙宝眼睛亮了,“要。”

两个小娃儿熟门熟路的来到韩家门口,五郎就跟在两人屁股后头,韩家的下人见韩野回来了,立马笑眯眯地把门打开,看见笙宝还冲笙宝笑道:“笙宝小姐过年好。”

才要迈进门的笙宝呆了一下。

“快走。”韩野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给祖母父亲母亲拜年了,见笙宝愣住忍不住扯了一下她。

笙宝却没动,看着两个冲她笑得像太阳花的下人,小手伸进怀里摸了摸,最后掏出两文钱来,一个下人给了一文。

笙宝给完压岁钱就学着大人们的模样,慈爱地笑道:“乖乖吃饭,快快长大。”

两下人:“……”

韩野见了也从怀里摸出两文钱来看着两人。

两下人立马机灵道:“二少爷过年好。”

韩野满意了,也一人给了一文钱。

两个下人笑眯眯地接过钱然后看向后头的元五郎。

元五郎一把捂住胸口,连连冲两人摇头。

别说,千万别说。

韩野给完钱牵着笙宝就噔噔跑走,小五再不敢多看两下人一眼拔腿就跟着两人跑。

两下人:“……”

两人默默看向大平和小安。

大平和小安齐齐打了一个嗝慢悠悠往里走,同样是下人,为什么他们要给别的下人压岁钱?

“奶奶!”

韩野牵着笙宝蹦进屋,人未到,声先至。

笙宝也跟着蹦进来,笑眯眯地和屋子里的人打招呼,“韩奶奶,韩大伯,韩伯娘,过年好。”

韩野:“奶奶爹爹娘亲过年好。”

笙宝:“健康。”

韩野:“长寿。”

笙宝:“漂亮。”

韩野:“有钱。”

两人说完对视一眼,齐齐作揖弯腰。

“过年样样好。”

“好好好,好好好。”

韩家三人看着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,笑得合不拢嘴。

韩老太太笑着把两人一起招到跟前,喜爱地抱着笙宝摸了又摸,“可真是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。”

韩老太太乐呵呵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封塞到笙宝手里,“笙宝以后也要样样好啊。”

笙宝认真点头,那认真的小模样,可爱极了。

“奶奶,我的大红封,我要大大的,比笙宝大。”

韩野冲到奶奶怀里强调。

“你们两个一样大。”韩老太太把小孙子抱进怀里,慈爱地摸摸他的小脸,“我们二郎又长高啦。”

韩野立马忘了红封大不大,高兴地踮起脚,“奶奶,我比笙宝高。”

“是是是,你比笙宝高。”

笙宝在韩太太怀里看了韩野一眼,回去她要多吃一点,明年肯定比韩野长得高。

笙宝和韩野拜别韩老太太韩太太和韩老爷,又冲到了韩大郎的院子里。

韩大郎正在院子里晒着冬天的太阳,手里有一下没一下的翻着书,听见噔噔噔的脚步声,他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
“大哥哥过年好!”

笙宝进门就扯着小嗓子大喊。

韩野扯着嗓子比笙宝喊得更大声,“大哥过年好。”

两个小娃儿比赛似的,一声高过一声,喊得小嗓子都劈了叉,韩大郎没忍住,“谁再大声,没压岁钱。”

两人瞬间闭嘴,就笑眯眯地一起歪头看着韩大郎。

韩大郎无奈,从怀里掏了两个小红封,一人给了一个,连带着后头的小五也得了一个。

三小儿这才高兴地离开。

拿了小伙伴家的大红封,笙宝也不忘把小伙伴拉到自己家拿红封。

从元老头元老太到元大郎和陈玉竹,韩野一共拿了元家四个红封。

两个小孩儿高高兴兴地分开,各自回家数自己的压岁钱,

笙宝把自己的红封都打开,叮铃哐啷倒出来。

有一小堆。

“哇!”

“哇!”

一声来自笙宝,一声来自元老头。

然后元老头眼尖地看见了几个不一样的东西。

一颗金瓜子,还有三颗银瓜子。

元老头把金瓜子拿起来,笙宝见了立马扑过去,“不给。”

“爷爷看看。”

笙宝这才松开了手。

元老头把金瓜子和银瓜子捡在手里,又高兴又心疼。

这几颗瓜子,一看就是韩家给的。

一颗瓜子大概也就一钱的样子。

一钱银就是一百文,三颗金瓜子就是三百文。

一颗金瓜子抵十颗银瓜子,这一小颗金瓜子就是一两银。

元老头也是曾经有好几十两银的人,乍然见到这几颗金瓜子银瓜子,也觉得心口喘不上气来。

元老头把四颗瓜子拢在手心,目光和笙宝对视。

“宝儿,这几颗瓜子是韩家人给你的吧?”

笙宝点头。

“宝儿,这颗金瓜子,咱们不能收。”

今儿他们家包给韩野的四个红包,加起来也才六十四文。

收这三颗银瓜子都觉得心里过意不去,这颗金瓜子是万万不能再收。

“笙宝,这礼太重了,听爷爷的,赶明儿还回去好不好?”

笙宝把四颗瓜子扒拉回来,在小手里看了又看,把三颗银瓜子都推到爷爷面前,“还!”

元老头:“……”

过完年,就要忙开春的事情。

沤肥,撒种,翻地碎土,没有一样能让人放松下来。

因为盖房,元家的钱都见了底。

过了年,二郎就带着三郎去县城继续摆摊做生意却被告知,进城要收进城费了。

“每次进城,每人都要收一文的入城费,听说咱们这里新来了一个县令,上一个县令大人过年前高升走了。”二郎又道:“今天我和三弟进去,因为我们带的东西多,连上筐子一共交了三文入城费,有很多人听说要交入城费没进城就走了,城里的人不太多,卖菜蔬的也少了很多,我们带去的菜蔬卖得比以前还快。”

“那你觉得这门生意还能做吗?”元老太问二孙子。

这个孙子又长大一岁,虚岁十八,也是要说亲的大小伙了,这两年也给家里挣了不少钱。

“奶,我觉得能做,这条路我也跑熟了。我回来的时候和三弟商量过了,以后每隔两天我就进一趟城,每次只背一个背篓,带一个篮子,就只用交一文钱的入城费,卖菜的人少了,城里还是有很多人要吃菜,我带去的很快就能卖完。”

“行,那就你一个人去吧,正好家里也忙,三郎就留在家里帮忙干活儿。”元老太拍板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