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贞观十一年(公元637年),八月初六早朝,李世民对尚书左仆射高士廉、御史大夫韦挺、中书侍郎岑文本说道:

“自魏晋南北朝以来, 太行山以东的崔家、卢家、李家、郑家等地方门阀世家,均喜欢自夸自己是地方名门望族。虽然累代逐步衰微, 假若其他家族要与他们结为婚姻, 一定要索取对方巨额彩礼。也有些奸邪之人争先恐后地攀附这些地方门阀世家做女婿,是为了自抬身价而好升高官求富贵。甚至有人不惜修改自己家谱,以攀附这些地方门阀世家。

汉高祖与萧何、曹参、樊哙、灌婴都是乡里布衣百姓起家的,他们至今还在受到人们推崇敬仰,认为他们是英雄贤人,难道他们是地方门阀世家出身吗?如今三品以上的官员,有的凭德行,有的凭功劳,才获得显贵的爵位。那些衰微的地方门阀世家,确实不值得羡慕!而且要求和他们结成婚姻的,索要巨额彩礼,还被他们所傲慢地对待。

朕厌恶他们这些陋习,特诏命你们普遍搜求天下的家谱,用各种史籍来对质匡正。考查他们家谱的真假,褒扬忠贤的人,杜绝奸邪之人, 修撰一部《氏族志》。你们修撰好《氏族志》后再颁布天下。”

高士廉、韦挺、岑文本都出列奏道:“诺!”

退朝后,午后圣上召袁天纲进宫叙事。李世民见到袁天纲寒暄几句后,就又重提《氏族志》一事,问道:“袁爱卿,今日早朝朕说的修撰《氏族志》一事,爱卿有何意见?”

“臣不知说什么。” 袁天纲顾左右而言他。

圣上见袁天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,就说道:“袁爱卿,你有什么建议就大胆直言。”

袁天纲于是斗胆答道:“臣认为修撰《氏族志》不是当务之急,当务之急的是:当今朝廷分为三股势力,盘根错节,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失衡。”

“哪三股势力?” 圣上问道。

“第一股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,源自西魏时期有拥立之功的八柱国:宇文泰、杨忠、圣上曾祖(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李虎)、孤独信、李弼、元欣、赵贵、侯莫陈崇。其中:宇文泰建立西魏;杨忠之子杨坚建立隋朝;圣上之父建立唐朝;孤独信的三位女儿分别成为西魏、隋朝、唐朝的三朝皇后。目前长孙无忌、任城王李道宗等这些功臣及宗室基本上均出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。”

圣上听后点点头表示认可。

袁天纲于是就继续斗胆说:“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成员基本上垄断了朝廷的军权、行政权。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,将会出现宇文泰篡权北魏而建立西魏;隋文帝杨坚又篡权而建立隋朝;权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趁着隋炀帝杨广征高丽而造反的乱象。”

袁天纲这番危言耸听言论,让圣上一下子惊一身冷汗,于是急忙问道:“怎样才能控制好这些关陇军事贵族?”

“只有采取分权制,才能控制好这些关陇军事贵族!”

“噫!” 圣上长叹一声。整个鸣凤宫静消消的,圣上入神般洗耳恭听。

袁天纲继续说:“如何分权?那就要靠另外两股势力来分权制衡。其中:第二股势力就是地方门阀世家。他们控制着朝廷的人事权。自魏晋南北朝以来,通过建立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,地方门阀世家几乎垄断了朝廷的人事权,造成了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。虽然当今地方门阀世家在选拔官员时,也需要综合考虑其家世、品行和能力,为朝廷注入新鲜的血液,可以制衡关陇军事贵族,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寒门子弟,基本上不可能有机会被选拔到朝廷做官。”

“那第三股势力呢?” 圣上问道。

“可惜目前第三股势力还没有形成。” 袁天纲笑着摇摇头。

“第三股势力就是寒门子弟。在隋朝时期,隋炀帝鉴于关陇军事贵族和地方门阀势力过于强大,就采取科举制,设置进士科取进士,以取代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,来加强皇权。”

“此法甚好!” 圣上赞许道:“所以爱卿建议朕重开进士科,从天下读书人中选拔德能兼备的人才为朕所用?”

“嗯!”

袁天纲补充道:“现今朝廷注重在中央各部门选任优秀人才当官,而忽视了目前地方当刺史(相当于现代市长,正厅级干部)、县令的,不是一些没文化的武夫大老粗,就是一些地方门阀世家推荐的自家子弟,不管他们是否能胜任,都身居高位,只想到如何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,如何能贪污受贿,根本就不知体恤百姓。因此,建议圣上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担任刺史、县令。”

“明白了!” 听完袁天纲的话,圣上又觉得豁然开朗。说道:“听爱卿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”

第二日朝堂上,圣上正在与高士廉等人谈论《氏族志》的编辑工作,侍御史马周上奏:

“如今朝廷只重视京官选拔,而轻视地方州县官吏的选任,刺史、县令大多不称职,或京官不称职才补充到地方州县任职。所以百姓不能安定,大概就是这个缘故。臣建议可以借鉴隋朝开科举选拔天下英才。”

圣上瞅瞅在大殿后列的袁天纲,对马周称赞不已,对群臣诏命道: “刺史朕应当亲自选用;县令,应令在京官员五品以上的各自举荐一人,择优选拔。同时诏令天下,今年开始实行科举制,开进士科。”

“诺!” 群臣齐声应道。

于是,李世民颁布《令河北淮南诸州举人诏》:

“朕以寡薄,嗣守鸿基,实资多士,共康庶政,虚己侧席,为日已久,投竿舍筑,罕值其人。自亲巡东夏,观省风俗,兴言至治,夕惕兢怀。然则齐、赵、魏、鲁,礼义自出;江、淮、吴、会,英才斯在。山川所感,古今宁殊,载伫风猷,实劳梦想。宜令河北淮南诸州长官,于所部之内,精加访采。其孝悌淳笃,兼闲时务,儒术该通,可为师范;文词秀美,才堪着述;明识治体,可委字民;并志行修立,为乡里所推者:举送长安。各给传乘,优礼发遣,当随其器能,擢以不次。若有老病不堪入朝者,具以名闻,庶岩穴靡遗,俊乂可致,务尽搜扬之道,称朕意焉。”

三月后,在圣上亲自主持下举行科举考试,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如过江之鲫。待放榜日,圣上私下去礼部南院,看到新科进士们弹冠相庆,鱼贯而出,不禁喜道:“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。” 正所谓:

“喧喧车马欲朝天,人探东堂榜已悬。

万里便随金鸑鷟,三台仍借玉连钱。

花浮酒影彤霞烂,日照衫光瑞色鲜。

十二街前楼阁上,卷帘谁不看神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