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读趣网 > 都市言情 > 重返88,草根的官场逆袭 > 第252章 拉老部下一把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郇杰觉得俞承伟这套组合拳不错,至于打的顺不顺,他也不知道,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。

他能做的就是尽量支持,当然支持的力度有限,毕竟在常委会上没有话语权,哪怕动用一把手的特权,也不是那么好动用。

次数多了,影响的是他自己的威信。

晚上八点多,郇杰夫妇离开了俞承伟的住处,李俊桐啧啧有声。

“他们这是不背人啊!我看这个俞承伟,生活作风问题很严重。”

郇杰笑道:“弘副总跟我说过,都是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,承伟结了三次婚,期间又交了女朋友之类,他这日子可不是令人羡慕,复杂的很。”

李俊桐白了郇杰一眼,“我看都是借口,那秘书也是女朋友?你要是跟我玩这一套,我铁定挠你个满脸开花。”

“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,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,不过弘副总这次是真的给予了我大力支持,有俞承伟在津北,我的压力会小不少。”

李俊桐哦了一声,“俞承伟真有这样的能力?”

“这个可不是简单人物,就拿我来说,我是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就是正科起步,缺少了一些基层工作的经验,而俞承伟那可是从乡镇一路走上来的,虽然借助了一些外力,但在正厅级以前,可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,我倒是觉得他跟李士渌很像,李士渌所欠缺的,可能就是俞承伟的运气吧!”

俞承伟这里,张雪花见厨房也收拾的差不多了,就准备离开去住办公厅给她安排的宿舍。

只不过那里都没什么准备,估计要难受捱一晚上。

只是没等张雪花走,魏晴柔先开口了,“没必要做表面文章啊!这肉都烂在锅里,演来演去的干什么,洗洗涮涮早点休息吧!”

魏晴柔语气有点冷,不过还真没给张雪花脸色看,甚至招呼张雪花一起去洗漱。

没办法,轻车熟路了,家里有时候比这还夸张呢!

久别胜新婚,魏晴柔和俞承伟自然是要大战三百回合,各种花样翻新之后。

魏晴柔无力的拍了俞承伟一下,“你呀!跟个驴子似的,太讨厌了。”

“我这不是想好好表现吗!免得你说我交不够公粮。”

“滚一边去,我什么时候说了?我看你就是故意的,故意也没用,雪花那边来例假了,刚跟我要的卫生巾呢!”

俞承伟伸手揽过魏晴柔的脖颈,“我什么人你还不知道,就别拿话挤兑我了,咱们早点睡,明天还得上班呢!”

后院一如既往的平静,俞承伟对此对魏晴柔心存感激。

如果不是魏晴柔在这方面的大度,他的精力肯定要被牵扯一部分。

上班之后,俞承伟分别跟贺嘉瑜,赵建良研究了一下组建宣讲团的事情。

这方面贺嘉瑜和赵建良都没有使绊子,尤其是赵建良,还让魏晴柔负责这方面的宣传。

等俞承伟去跟李士渌说起干部交流的时候,面对的则是李士渌不太好的脸色。

李士渌主持政府的工作,在全省的人事上,主要是通过贺嘉瑜来掌控。

俞承伟来津北一个月就想动干部,这是对他的挑衅啊!

但是听完俞承伟的整体思路,李士渌又不好明着反对。

俞承伟想调派的干部,他听的出来,主要是一个部委的厅局级,一个正处级,想来也是俞承伟的铁杆部下。

但去向是政法委副书记和更不算重要的省委政研室办公室副主任,他要是横竖都拦着,那就太不应该了。

几件事都按照俞承伟的意图实现,多少印证了俞承伟的分析。

津北以李士渌为首的本土派,在工作上是有着正向追求的,因此他也没有再提别的要求。

先抽调干部组建宣讲团,稍后才去征求冉彩桦和张友昌的意见。

冉彩桦不必说了,绝对是俞承伟在强力部门的一把利器,下派交流的目标是冲着津北省的公安厅。

张友昌接到俞承伟的电话,几乎都快哭了。

张友昌的日子过的十分不顺当,在林城属于被打压边缘化的,个人生活上也经历坎坷,离了婚。

人到中年诸事不顺,所以二话没有,只要俞承伟让他过去,他可以立即动身。

省委组织部抽调了六十个人的队伍给俞承伟,缁德出了三十个人,其他地市出了三十个,不说是歪瓜裂枣,也是人浮于事的老油条。

得知此事,李士渌还数落过贺嘉瑜,既然答应了还这样,属实没有必要。

俞承伟则来者不拒,如果连这些人都拾掇不明白,那他干练之名就显得太虚了。

等人员到位之后,俞承伟拉着这些人开始在缁德的几大革命事迹发生地转悠,就像是老师带着一群学生。

还布置了繁重的作业,完不成没关系,他可以一对一指导。

每一个没俞承伟一对一的人,心思都非常复杂,压力山大。

一来是俞承伟的身份地位在那摆着,其次俞承伟真的有一套,不说心悦诚服,工作态度也转变了许多。

俞承伟可以说就是干宣讲团起家的,多年历练,在宣传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

再说还有魏晴柔在一旁拾遗补缺,半个月不到,就把队伍拉了起来。

然后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,俞承伟竟然拉着宣讲团去了两个地方,学校和街头。

就像是西方那些为了拉选票的政客一样,哪怕只有一个听众,哪怕刮风下雨,都得钉在那继续讲。

六十个人,被俞承伟分成五个小组,深入“田间地头”开始深耕细作。

学校也还罢了,在街上,那可真是让宣讲团的成员们脸上火辣辣的,但是不讲绝对不行,俞承伟亲自盯着呢!

得知此事,常委会成员们褒贬不一,赞同的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颖,而且通过几天的反馈,围观的群众并不少。

而反对的觉得这纯粹就是哗众取宠,标新立异。

无论外界评价如何,俞承伟都一力坚持,并且和魏晴柔商量过后,又翻新了一下宣讲的模式,以此增强吸引力。

并且和赵建良明确说过,暂时不需要宣传方面的支持,不上报纸,不上电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