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过了大年三十,俞承伟就和魏晴柔开始挨家挨户的拜年,从老一辈的洪老总开始,一天走了好几家,不可避免的就会聊到某些事情,俞承伟渐渐的咂摸出了滋味,徐远山怕是已经开始布局了。

俞承伟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应验,在三月份开会的时候,除了陈敏之之外,丁平又兼任了一个看起来没多么重要,实际上可以插手宣传的职务,而徐远山的班底也在进行布局,并且和其他派系的沟通开始多了起来。

当徐远山正式跟俞承伟私下谈了谈,表露出某个意向后,俞承伟当即郑重表态,这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,他当然会按部就班的接着往下走。

徐远山没想到在他以为会有不小阻力的俞承伟这里,竟然得到了大力支持,心情顿时好了起来,有俞承伟的支持,他的布局基本上可以确保成功概率达到六成,剩下的就得看他的智慧和运筹了。

大会结束之后,俞承伟没有在京城逗留,返回津北开始考虑他离开津北的话,人事上的安排,叶世宽和马自立都是过渡性质的,姚清霖的资历还不够,至于黎沪增,虽然已经倒向自己,但让黎沪增主政津北他还有点不放心。

对于自己,俞承伟经过西北的事情,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委的职务上,因为接下来的几年,不止外部环境恶劣,还有一个坎,他想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。

没有公职在身的袁媛和苗婉婷跟着来了津北缁德,二女自从可以把孩子舍手之后,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理手头的资产,虽然她们管理的资产只能算是凌秀波财富的零头,但乐此不疲,用苗婉婷的话说,有个事情干就好,否则人会闲出毛病来。

“承伟,吃饭了。”苗婉婷招呼书房的俞承伟出来吃饭,今天是袁媛的生日,也没操办什么,她们俩做了几个菜,买了一个小蛋糕,主打的就是一个氛围。

俞承伟倒是没忘袁媛的生日,他从书房的抽屉里取出一个小的礼物盒,出来递给袁媛,让袁媛得到一个小惊喜,当场就打开了,发现是一款手链,不是多么名贵,但是看着非常好看漂亮。

袁媛伸手让俞承伟帮着戴上,又横在眼前看了看,“谢谢啦!”

“你这话是客气啊!婉婷这个菜做的不错,能多吃一碗饭。”俞承伟近来越发觉得还是家乡菜好吃,一边吃一边问二女这几天的事情做的怎么样。

“就是弄了一个小的商业广场,最近几年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,看看能不能把人气炒起来,要是不行,可能要亏钱呢!”

苗婉婷和袁媛的生意,和房地产有点关系,但跟别人相比纯属小打小闹,但是苗婉婷提的这个茬口,让俞承伟夹菜的手就是一顿,因为想到了那一个个的雷。

不是俞承伟不想排雷,而是跟金融方面相比,这个他真的有点啃不动,而且他一直以来主抓的也不是这方面的工作,冒然插手进去,前景可想而知。

但是不做点什么又觉得心里不得劲,好像亏心似的,“婉婷,你做的这个生意,和上下游的供应商了解过吗?一般是什么样的流程?”

“我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,我和媛媛一般都是建好了再开始销售,又不用贷款,所以没有什么可说的,就是走到哪不受待见,因为没有滚雪球扩张,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,要不是有你和小柔的面子,人家都不愿意搭理我们,只是一个购房用户的贷款就能卡我们。”

“那你也跟我说说,你们总比我了解嘛!”俞承伟见苗婉婷说的谦虚,笑着给苗婉婷夹了一筷子菜。

苗婉婷和袁媛你一言我一语的,把整个流程大概说了一下,俞承伟大抵是明白了怎么把资产做到几千亿上万亿,当然这里面都是滚雪球的贷款。

俞承伟说了几个公司的名字,苗婉婷和袁媛都非常了解,因为毕竟是吃这碗饭的,又是当着俞承伟的面,也不用顾忌什么,把好几家公司给贬低的可以,就拿几个轮流坐庄的首富来说,真正的资产也就几十亿上百亿,结果现在听起来都玄的很了。

吃完聊的差不多,已经到了晚上十点,俞承伟又加了个班把公粮交了,让二女嗔怪不已,第二天上班的时候,俞承伟让王梓明把津北的地产情况的材料给他拿来。

这一看,俞承伟没想到涉及的情况很复杂,难怪后来接连暴雷也没法伸手搭救,别的地方他力有不逮,但是在津北,必须把雷给排除了。

上午俞承伟召开了在家常委的常委会,准备重点排查地产方面存在的问题,叶世宽第一个表示了忧虑。

“俞书记,因为大部分商品房相关的企业都是私企,政府这边的工作其实不太好开展,诚然,在土地招挂拍,银行贷款方面,政府都给予了支持,但支持之后政府就插不上手了,无论是价格还是销售,都是企业自行制定,我们能做的最大的就是指导,现在要是一刀切的话,会出问题。”

黎沪增,姚清霖等人也是这个意思,毕竟十几二十年来都是这么走过来的,眼前来看也的确符合时代的潮流,但俞承伟知道,叶世宽等人肯定不了解内情,把三十几个亿滚到上万亿,看到的永远是烈火烹油。

这时候就体现出了俞承伟这个一把手的强势,他不需要叶世宽等人理解,只要按照他的意思执行就行,“要做好隐患的排除,我看可以让劳动部门先介入,查一查农民工的工资问题,至于后继的,先看抽查的结果再说吧!”

农民工都出现农二代了,自从文宗时候,要给农民工要工钱开始,总体的情况虽然在好转,农民工,尤其是建筑工的工资在整个占比中也不大,但是,但凡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,那就说明这个企业是出了问题的。

俞承伟抓的这个切入点,让叶世宽等人无话可说,毕竟农民工挣几个钱不容易,出现拖欠的情况受累的是一个劳动力的家庭。

叶世宽在当天就进行了部署,抽调了好几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了联合工作组,进驻津北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研和抽查,信访部门也单独列了出来进行投诉之类的受理。

这一查不要紧,个别企业的问题比较突出,农民工的工资都拖欠,说明自身的资金链就比较紧张,有好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希望能应付过去这次检查。

但是可想而知,俞承伟想要推动这件事,别的地方不敢说,津北绝对没人敢挡着,在俞承伟的力主之下,查处了三四家企业,让津北的地产市场流传出了生意不好做的传言。

有的人电话都打到了俞承伟这里,甚至有一个还是凌秀波给牵线的,大老板的影响力不小,说话也有水平,目的无外乎让俞承伟高高手。

俞承伟对此无动于衷,他是想着破产几家企业的,也算是敲敲警钟,或许还能摸索出一个救市的办法,所以对这些电话一概不理会,反而让叶世宽加速进行情况的摸排。

农民工工资,还真得成了几家企业的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,也是经营的实在够烂,这一波都没挡住,真要是出现动荡,只会死的更惨。

为此,俞承伟还把半退休的晃琦找了来,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交流,老晃对俞承伟的魄力是欣赏的,但也给俞承伟交了底,“承伟,船大不好调头了,也幸好这只是个别企业出现的状况,当然我知道大行业也是这样,但是承伟想过没有,除了商品房之外的大基建,其实还在国企手里,这才是底气所在。”

俞承伟知道国字头开始冲锋陷阵,是徐远山力推的,很多以前被卖出去的企业,现在都收回来了,“老晃啊!话虽如此,但毕竟不好看,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,你能不能牵头搞一个小组,看看如果出现烂摊子能不能收拾。”

老晃脸都绿了,他好不容易能彻彻底底的退休,俞承伟给他抛了这么大一个雷,他真的接不住,“不是我推诿,真的不好做,有些人的胆子很大的,就想着我大而不能倒,真是笑话,别说倒一个,倒几个都不是事儿,还真把自己想当然了。”

俞承伟还要说什么,老晃抬手道:“我知道你最后肯定能说服我,但是你今后的路可就不好走了,要知道那是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,你是要跟人家单挑怎么的?”

“我看过津北一地的资料,不做点什么不行的,老晃受受累,至于我能走到哪一步,且看吧!”

老晃见俞承伟心意已决,反而说起了另外一件事,“那就得让你家那口子把境外的一些之前的渠道拿出来了,有些人是想着反正有限责任,破产了个人还是能逍遥自在,去外面做个富家翁,必须把这个苗头掐死,真当外面那么好混呢!我听说外面杀猪很厉害的。”

俞承伟见老晃说的有趣,笑道:“这个肯定没问题,秀波把资产都撤了回来,已经是不看好外面的发展,所谓的契约精神,就是强盗的遮羞布而已,偏偏有些人还想着往外跑。”

“第一桶金嘛!不是每个人都像凌秀波赚的那么干净,你们家的钱,都像是用去污净洗过一样,别人比不了的,所以就没那个底气,说话也不硬气嘛!”

俞承伟很看重相信晃琦的能力,就算找不到排雷之法,也会总结出一个相对可行的办法,所以就让老晃留在津北进入工作组,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。

在津北的人事布局,俞承伟最后决定让李茉过来,至于叶世宽即将退休,那就让黎沪增上吧!也算是一次千金买骨,不过还是得等叶世宽真正退了再说。

俞承伟在津北搞了这一下,年中的时候,次高级开会,徐远山都私下里过问了,因为也有人把话递到了徐远山耳中。

“承伟,事情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?”

“我说的还只是一角而已,回头我让老晃把调研结果写一份正式的报告,这个雷要不要排,怎么排,我现在也头疼。”

徐远山知道俞承伟不会拿这件事开玩笑,这已经牵扯到国计民生了,而且听俞承伟话里的意思,有些已经病入膏肓没救了。

俞承伟和晃琦谈过之后,也倾向于不能救,那是一个无底洞,填不满,但是也不能让其轰然倒塌,那结果和画面太美不敢看。

“我的想法是先把资金看住,确保建设继续进行,至于亏的,那就看能挖出多少了,不管多少,也得挖。”

徐远山点点头,这方面的事情,也只是他关注的一个点而已,决定回头让丁平跟进一下,然后转移话题问道:“你让林卡省的李茉调任津北当副书记,是想主抓国委的工作?”

“有这方面的想法,本来下一次换届的话,我不是去岭南就是申城,但这两个地方我去不去都差不多,以前总是抓地方和片面的工作,眼界还是受到了局限的。”

徐远山有自己的布局,无论是申城还是岭南,他都需要充分掌控,虽然俞承伟对自己的支持力度空前,但是毕竟隔着一层,让俞承伟进京的确是个变通之法。

“承伟你抓农业,经济,甚至意识形态都很有一手,我看可以在兼任国委之外,再挂两个小组的副组长,你觉得怎么样?”

俞承伟欣然接受,他当然知道小组是怎么回事,这还是他跟徐元鼓捣出来的,也算是重实放虚,不过在人事安排上,还是要跟徐远山说的明白一些,免得彼此心里有疙瘩。

徐远山听完之后,觉得俞承伟过于谨慎了,“握枪改革之后,我觉得重心可以适当的偏向金融一些,还有就是地产这一块,乃至外事部分,这几个摊子你先抓起来,十月份开会的时候,咱们再进一步确定下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