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读趣网 > 其他类型 > 知了日月 > 第4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(20)烽火台(上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第4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(20)烽火台(上)

20.烽火台(上)

烽火台,军事堡垒,会让人想起烽火狼烟。

“烽火”,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,白天放烟叫“燧”,夜间举火叫“烽”。

正规的说法,烽火台,又称烽燧,俗称烽堠、烟墩、墩台。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,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,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,遇有敌情发生,则白天施烟,夜间点火,台台相连,传递消息。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。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(烽候)、亭燧,唐宋称作烽台,并把“烽燧”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,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(西北明代墩台,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,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)。

有的说,烽火台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。当时,周王朝为了防御敌人入侵,修建了许多烽火台,以便及时调动诸侯进行协同防御。这些烽火台通常建立在重要地点,如山丘、河流和关隘等处,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。

也有的说,目前考古学的考证,最早的烽火台是在汉朝,在秦灭六国建立长城后,之后的汉朝才出现的烽火台。

还有的说是商朝,相传烽火台始建于商朝,商纣王曾利用烽火台点起烽烟侵略邻国。这样说来,只有商朝的烽火台是用来进攻的,其他的烽火台都是用来防御的。

很多说法,无案可稽,无史记载,无法考证,历史的面纱非常神秘,总是引人驻足,心驰神往。

说起烽火台,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典故:周幽王烽火戏诸侯,西周王朝的悲剧故事。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,他很喜欢褒姒(bāo si)。褒姒长得非常漂亮,属于国色天香的那一种,但是她不爱笑,也很少笑。周幽王就很想让褒姒笑一笑,他想了很多办法,只为了讨好褒姒,褒姒也不笑。于是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,只为博美人褒姒一笑。闻讯的诸侯国,马不停地奔向镐京施以援手,这也叫“勤王”。褒姒看到戏弄了诸侯,果然哈哈大笑。周幽王也很高兴,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。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,也就渐渐不来了。后来西戎攻破镐京,西周灭亡,东周开始。

相传,烽火戏诸侯在《吕氏春秋》中则是另外一种说法:周幽王不是点燃烽火而是击鼓,褒姒看到这个情况笑了起来,于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一笑有事没事就击鼓,结果西周灭亡,东周开始。

唐玄宗开元盛世,天宝年间,达到鼎盛。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后宫佳丽三千人,三千宠爱在一身。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,爆发的安史之乱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。

无论如何,历史风云,千古奇闻,舍身亡国。真是一段神话般的美丽爱情故事,多少美女心中的白马王子。

就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,现实美女的理想老公。找一个爱你的过日子,找一个你爱的恨风月。

人言杜撰,三桂圆园,冲冠一怒为红颜。降而复叛,助力蜻蜓,定鼎中原,汗马之功,明将胡王,谈之之惭。

自古红颜多薄命,恹恹无语对东风。

自古美人如名将,不许人间见白头。

飞燕火德,红颜祸水。

烽火台还会让我们想起“孟姜女哭长城”,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。

姜女庙又称贞女祠,是民间故事“孟姜女哭长城”的产物,位于山海关城东,万古流芳。

秦皇安在哉,万里长城筑怨;

姜女未亡也,千秋片石铭贞。

庙前有108级台阶直通山门,深深地寓意,顽强生命力。

山海关,天下第一雄关。

姜女庙,天下第一奇联。

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,

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。

劭群第一次见到的烽火台,不在电视,不在山海关,不在万里长城,而是在大好河山。

“大好河山”书于大境门上,反过来读,就是“山河好大”,别有一番情趣。

“大境门”三字,是清顺治爷,六岁时所作。

大境门是长城沿线唯一以“门”命名的关隘,虽然不叫“关”,却与山海关、嘉峪关、居庸关一起被称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,被誉为“万里长城第一门”。同“关”相比,“门”少了咄咄逼人的气势,更平和、中庸。

出门可战,关门可守,开门还可做生意,是为边境之门。

既可拒敌关外,亦可开门迎客。

边墙里,边墙外,蒙古人吃肉我吃菜。肉换菜,真不赖,要换就去大门外。

山河好大。

大境门长城内外,

烽火台狼烟弥漫。